一、建设性新闻
【背景】
1、在经历了疫情、洪灾等各种天灾人祸之后,报道建设性新闻的意义尤为突出;
2、受众对专业媒体的新闻报道越来越挑剔,质疑和批评成为常态,传统的专业新闻范式陷入了深重的危机之中;
3、一些新闻报道因为方式不当而激化社会对立与矛盾;
4、西方提倡建设性新闻的部分理念和成效让国内新闻业看到了转机。
【概念】
建设性新闻起源于西方新闻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实践和研究的新闻思想与报道方式。建设性新闻的明确概念由丹麦记者海格拉普在2008年撰写的一篇新闻评论中提出。建设性新闻旨在要求新闻媒体运用积极心理策略,告知人们客观问题并提出具体而有效的解决方案,着眼未来,思考预测关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增强报道的建设性,以此对社会建构发挥积极作用。有学者研究发现,建设性新闻的理念与其倡导的报道方式并非“*创”,它与和平新闻、公民新闻与对策新闻等概念一脉相承,联系紧密。
【特征】
1、问题解决导向;
2、面向未来的视野;
3、包容与多元;
4、公民赋权,协同创新;
5、积极心理学;
6、严格坚持新闻的伦理和核心功能。
【在疫情中兴起的原因】
1、实践“建设性”是专业媒体与从业者的身份自觉。
2、“建设性”策略体现出市场化媒体与官方媒体差异化发展的求生本能。
在信息获取与发布的及时性、信息的权*性、覆盖受众的广度与传播影响力方面,相对于央视、《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市场化媒体都处于劣势。
3、“建设性”的理念与当前媒体智库转向的发展趋势相契合。通过传媒业与其他行业的资源整合和融合,媒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生产、分发和运营,而是拓展到更广阔的知识生产、舆情、咨询、培训等领域。
【积极意义】
1、不断满足受众对事实真相的需要,为受众带来更积极的情绪;
2、为受众提供更多动力采取积极的行动;
3、整合社会力量,弥合社会矛盾;
4、反击西方媒体对华“偏见式报道”的国际需要;
5、以自身发展引领多种媒体生态的和谐构建。
【困境】
1、建设性新闻与客观性原则之间的关系成为争议的焦点;
2、其概念边界的模糊性;
3、新闻媒体在进行建设性报道时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与技术规范。
【采取措施】
1、及时主动发声建言,推动疫情问题解决方案的制定与落实;
2.恢复性叙事,避免社会染上“心理瘟疫”和“情绪瘟疫”;
3.立足未来,理性发声,为公众谋长久福祉。
二、县级融媒体
【县级融媒体中心基层舆论引导力建设的现状】
1、及时宣传和准确解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各级党委、政府精神;
2、讲述本地老百姓生产生活故事;
3、在重大危机事件和突发性事件中承担媒体职责,筑牢舆论宣传阵地;
4、外宣传播强化本区域公众认同,形成凝聚力、向心力。
【问题】
内容同质化严重,新闻报道的原创精品比例较低;
体制机制亟待变革,服务供给和体验尤待加强;
人才队伍建设多样化,但结构失衡有待改善。
【提高县级融媒体中心舆论引导能力的路径】
1、坚持政治引领,牢牢把握话语权和主动权。
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党的喉舌、舆论引导的主阵地,要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
2、坚持人才引领,紧抓人才这一关键要素。县级融媒体中心既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又要待遇留人。
3、坚持内容和服务的本地化创新,注重上级精神基层具体化、外地经验本地化、本地探索特色化。
4、坚持采编经营两分开,通过公司运作方式,主动贴近本地市场,开展各类文化、演艺、商务、会展、节庆等活动,提升造血功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5、加强顶层设计,以政策扶持确立建设融媒体中心战略导向。各级政府应该把融媒体中心建设作为“一把手项目”,研究成立县域媒体融合理事机构,具体负责全县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方案制定、审核和执行监督,形成市委领导、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商榷一致的媒体融合推动机制。
6、深化移动优先战略,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立足分众传播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推进全员转型移动端,以客户端作为*发平台,全员参与客户端运维推广,推动融媒体中心全面转型、全面融合。
7、创新内容,提高创作质量,线上线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注重涉及本县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生产、生活等方面,编发群众喜闻乐见的身边人、身边事,加大“原创”文章创作力度。
8、坚持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开展服务功能融合。按照用户思维做精做优服务功能。要立足用户需求、用户思维、用户习惯融合服务功能。
9、横向融合县级融媒体,实现舆论引导上的同频共振,提升主流舆论引导力。
三、反转新闻
【含义】
反转新闻也称逆转新闻,指的是针对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媒体后期的报道内容与前期的报道内容显现出较大差异,随着报道内容不断深入与完善,新闻报道内容向相反的方向改变,受众的立场随报道的内容极速两极化转变的新闻传播现象。
【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
1、传播即时无界,审核把关缺位
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上的即时无界追求,意味着媒体要在*一时间将消息公之于众。媒体为了追求实时而掉入假新闻的漩涡,进而混淆整个信息环境。这些共同加剧了新闻反转的可能性。
2、用户情绪化参与,后真相时代情绪走在事实前面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受互动性强,每个人既可以是传者也可以是受者。在每一次再传播中,传播者有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甚至好恶转载、编辑、评论信息,这样就在有意无意中致使内容出现偏差或失实。
3、媒体追求流量,猎奇娱乐化表达稀释真相
由于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对流量的追求,传统意义上的趣味性进而转向了猎奇和娱乐的媚俗化新闻生产,此类语言表达甚至会对严肃性新闻的严谨性产生消解作用。
【解决办法】
1、媒体和政府普及专业理念,提升全社会媒介素养
从公众信息生产传播的角度和政府管理的角度,当前对全社会媒介素养的提升;首先要加强对新闻规律、新闻原则等新闻基本理论的普及和宣讲。
对网络信息源的核实与求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我们必须回归对“内容为王”的追求,让新闻真实归位,努力打造导向正确、真实可信、客观准确的新闻产品。
3、健全新闻法治和规范,坚守新闻生产底线
近些年,我国修订颁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制止虚假新闻的通知》,这些规定,必将有效维护新闻传播环境的健康发展。但针对假新闻的治理必将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信任建设中,因此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公民新闻
【兴起原因】
1、个人传播技术的进步与普及;
2、受众主动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需求日趋高涨;
3、网络传播为公民新闻的崛起创造环境。
【理论基础】
公民新闻与公民社会是密不可分的,这二者本质上都在强调公众参与与责任,带有民主参与理论的政治色彩。在公民新闻理论中,“什么是公众”是最为重要的根本问题,其中蕴含着新闻的公共政治意义。
【积极影响】
1、打破了现有的专业媒体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
2、相较于传统新闻,“公民新闻”的优势在于*一时间内的现场实时报道,在突发事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人民对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舆论监督更加有力。
【消极影响】
1、把关不严导致新闻失真;
2、内容泛娱乐化现象严重;
3、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4、公民新闻的群众代表性不够完善。
【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挑战】
专业传媒结构的危机:新闻信息生产主体的泛化;
新闻边界的滑动:新闻过度娱乐化,新闻价值标准坐标的迁移;
新闻专业沦陷:客观性和真实性缺失,新闻道德伦理边界的消弭;
新闻把关的消解:平台型媒体崛起,传统新闻把关主体的缺场与置换。
【发展策略】
1、传媒业的集体转型:深度融合;
2、职业新闻人身份重建:新型“意见*袖”;
3、新闻价值标注的重建:高品质、全时化、互动性;
4、受众自我审视的加强:提高媒介素养教育;
5、政府部门的规范与引导: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