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冲刺倒计时,不会答论述题怎么办!
干货+例子=**论述题答案~
那么究竟哪些例子才是判卷老师心目中的**案例?
【艺术概论】第四章答题例子汇总,王宏健/彭吉象/马工程版全部适用哦。
一、第四章 【艺术创作论】简答/论述题例子汇总
二、论述题答题演练
1.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理解。
考题概率:60%
答题要点:
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这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会和理解;
(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形成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
(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
2.如何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考题概率:50%
答题要点:
(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张璪提出的观点,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意谓画家从外界景物中摄取创作素材后,还要经过分析、加工、改造,始能作出画来。该观点是对南朝姚最的“心师造化”论的发展与深化。
(2)“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
(3)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言论对“中得心源”的强调,也就是说张璪并不否认“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它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是很有代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