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8来源:海文考研
新传考研经典理论何其多,但以下10个理论是必须要掌握的,是各大高校历年反复考查的重点,题型多以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出现,也有少量材料和辨析,另外还可以在评论中运用这些经典理论,为写作增色哦。好啦,话不多说,快一起看看吧。
1.把关人理论
提出:“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他当时研究的是家庭主妇对家庭食品的把关作用。1947年,他在《群体生活中的渠道》一书中两次论述了这个问题。
内容: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真题:
题型 | 真题 | 学校 | 专业 |
名词解释 | 把关人 | 北京师范大学 | 440 |
把关人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843 | |
把关人 | 河南大学 | 440 | |
简答题 | 把关人理论的要点和意义 | 440 | |
简述把关人理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变迁 | 暨南大学 | 440 | |
网络编辑的“把关人”工作表现在 哪些方面 | 陕西师范大学 | 440 | |
请阐述守门人理论,在智能传播趋势下,守门人的含义在理论和实践中有哪些变化,并进一步论述其时代价值 | 829 | ||
请阐释媒介守门人,在智能时代守门人涵义在实践和理论层面的变化,并论述当下的时代价值 | 829 | ||
结合实际谈谈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的价值 | 青岛大学 | 334 |
2.沉默的螺旋
提出:最早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中提出。
内容:它基本描述了一个这样的现象:就是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是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这个观点受到广泛欢迎,他们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更加的扩散;而如果是某一观点,没有人或很少有人理会的时候,即使自己赞同它,可能也会保持沉默。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真题:
题型 | 真题 | 学校 | 专业 |
名词解释 | 沉默的螺旋 | 西南大学 | 629 |
沉默的螺旋 | 复旦大学 | 440 | |
沉默的螺旋 | 南昌大学 | 619 | |
简答题 | 沉默的螺旋,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 中山大学 | 334 |
沉默的螺旋在现行信息环境下是否还适用 | 云南大学 | 638 | |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 河南大学 | 440 | |
论述题 | 试述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的形成 机制 | 天津师范大学 | 874 |
网络社会中沉默的螺旋为什么还存在 | 重庆交通大学 | 440 |
3.知沟理论
提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内容:“知沟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外,蒂奇纳认为,还有五个因素是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①传播技能上的差异;②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③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④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⑤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
真题:
题型 | 真题 | 学校 | 专业 |
名词解释 | 知沟理论 | 上海大学 | 334 |
知沟假说 | 中南大学 | 711 | |
知沟理论(知沟假说) | 兰州大学 | 440 | |
简答题 | 简述知沟理论的观点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640 |
简述知沟的心变化和发展 | 华中师范大学 | 440 | |
简述知沟理论及其可应用的领域 | 华中科技大学 | 440 | |
选择题 | 知沟理论 | 617 | |
材料题 | 给定两段材料,结合材料,用知沟理论对以上现象加以分析 | 湖南师范大学 | 717 |
4.涵化理论
提出: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美国学者格伯纳为代表。当时,电视媒介所发挥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越来越大,美国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美国政府成立了“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格伯纳主持的“培养分析”就是在该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的。
内容:主要包括①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②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③大众传媒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通过“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传达给受众,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④主流化与共鸣。当大量看电视导致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见趋同化时,就会发生主流化的后果。⑤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⑥“教养”是一个“双向吸引”过程。“主流化”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
真题:
题型 | 真题 | 学校 | 专业 |
名词解释 | 涵化理论 | 华南师范大学 | 440 |
涵化理论 | 上海大学 | 334 | |
简答题 | 涵化理论 | 暨南大学 | 440 |
培养理论 | 334 | ||
论述题 | 培养理论及其建设国家形象 | 华中师范大学 | 440 |
培养理论角度论述电视与暴力的关系 | 南京大学 | 334 |
5.拟态环境
提出: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
内容: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反应,而成了对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
真题:
题型 | 真题 | 学校 | 专业 |
名词解释 | 拟态环境 | 华侨大学 | 440 |
拟态环境 | 北京邮电大学 | 824 | |
拟态环境 | 广州大学 | 928 | |
论述题 | 拟态环境理论以及现实意义 | 浙江传媒学院 | 440 |
新媒体时代“拟态环境”的特点 | 440 |
6.议程设置
提出:1968年,唐纳德·肖(Donald Shaw)和麦克斯威尔·麦克姆斯(Maxwell McCombs)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
内容: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决定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真题:
题型 | 真题 | 学校 | 专业 |
名词解释 | 属性议程设置 | 南京大学 | 620 |
议程设置理论中的导向需求 | 610 | ||
简答题 | 议程设置理论的内容 | 334 | |
请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 观点 | 中山大学 | 440 | |
论述题 | 从因果方法论角度谈议程设置起源、变化、发展 | 北京师范大学 | 938 |
议程设置理论在新闻工作中的应用 | 中央民族大学 | 440 | |
用“议程设置”理论论述中美贸易战中双方如何进行舆论 引导 | 大连理工大学 | 334 | |
辨析题 | 议程设置是削弱还是增强了 | 重庆交通大学 | 440 |
7.使用与满足
提出:美国社会学家E·卡茨被认为是“使用与满足说”的“现代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内容: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真题:
题型 | 真题 | 学校 | 专业 |
名词解释 | 使用与满足 | 华东师范大学 | 440 |
使用与满足 | 兰州大学 | 440 | |
使用与满足 | 浙江传媒学院 | 334 | |
简答题 |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内涵 | 四川大学 | 636 |
“使用与满足”理论如何解释移动互联网传播中“受众”的媒介使用? | 西南政法大学 | 440 | |
论述题 | 用实例阐释“使用与满足”经典传播学理论 | 四川大学 | 334 |
“使用与满足”理论及其评价 | 成都理工大学 | 440 |
8.第三人效果
提出: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中提出的。
内容:人们在判断大众传媒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产生多大影响,然而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
真题:
题型 | 真题 | 学校 | 专业 |
名词解释 | 第三人效果 | 河南大学 | 334 |
第三人效果 | 718 | ||
第三人效果 | 北京印刷学院 | 611 | |
简答题 | 第三人效果心理原理 | 725 | |
简述第三人效果理论 | 中南大学 | 440 | |
论述题 | 用案例论述“第三人效果”引发的社会行为,“第三人效果”研究的现实意义 | 711 |
9.两级传播
提出:1940年,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假说。两级传播理论的目的在于揭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强调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人际传播的制约。
内容:通常有关的信息和想法都是首先从某一个信息源(如某一个候选人)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所谓的“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那里;然后再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前者作为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信息传达的过程,后者作为第二阶段,则主要是人际影响的扩散。
真题:
题型 | 真题 | 学校 | 专业 |
名词解释 | 两级传播 | 北京邮电大学 | 440 |
两级传播 | 华东政法大学 | 440 | |
两级传播 | 上海师范大学 | 643 | |
简答题 | 社交媒体意见领袖的变化 | 华东师范大学 | 334 |
分析社交媒体语境下意见领袖的运作机制 和特点 | 四川大学 | 636 | |
观点讨论 | 数字媒体时代两级传播不再适用:“一级传播”反映信息流动实质,人脉交流影响下降,受众越来越孤立,媒体无处不在,将信息完全绕过意见领袖,精准投放至具体受众 | 武汉大学 | 809 |
10.媒介即讯息
提出:媒介即讯息是指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4年)一书中提出的一种影响广泛的媒介观。
内容: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真题:
题型 | 真题 | 学校 | 专业 |
名词解释 | 媒介即讯息 | 上海交通大学 | 334 |
媒介即讯息 | 上海师范大学 | 643 | |
简答题 | 媒介即讯息理论及其内涵? | 北京师范大学 | 440 |
以电灯和报纸为例论述媒介即讯息的含义? | 南京师范大学 | 334 | |
媒介融合视角下对全媒体概念的理解 | 334 |
以上就是学长给大家分享的10个经典理论啦,对新传专业的宝子很重要,必须要掌握哦~
(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海文考研收集整理,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