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5来源:海文考研
北京体育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以浸润融合理念为行动引领,以融入体育思政元素为发展特色,构建了学科与术科、教室与场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体育特色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体育工作需求的高水平、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全面统筹部署,注重价值引领。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和*家咨询委员会,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教务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学院落实推进”的工作格局,形成学校党委、学院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全员发动、全面挖掘,确保课程思政工作高质量落到实处。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标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体育类高校课程特点,将“女排精神”“冠军精神”“中华体育精神”等融入到教学大纲制定、教材选用、教师备课与教案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习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
突出分层分类,打造特色样板。制定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分类型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全面纳入通识必修课程;围绕开展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等,重点建设“新闻实务大讲堂”“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等30门通识选修课程;深度挖掘不同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等融入足球、篮球、排球、冰雪运动专业课程;围绕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的需要,建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助力国家队,奋战奥运会”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类课程,形成了以思政类通识必修课程为核心、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为支撑、通识选修类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为主干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立足教室与场馆并存、线上与线下教学结合的实际,开展课程思政进教室、进场馆、进线上、进社会实践的“四进”工程,推出了“冰雪场上的思政课”等符合北体大特色的课程思政新样态。着力打造“冰上舞蹈基础训练”“运动生物力学”等一大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拍摄“体育解说员的政治素养”“武术与民族精神”等一批教学案例课程,推动建设“革命传统教育”“运动心理学”“走进冬奥会”等一批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和“运动医学”“奥林匹克运动”等具有体育课程思政特色的国家精品课程。
加强标准建设,提高师资能力。构建质量标准,围绕课程教学过程多层次和专业设置多类型的特点,基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业评价等方面,着手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基于不同类型和不同专业的特色,分类型、分专业制定通识课程、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理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质量标准。提高研究水平,与新华网共建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中心,打造“思政课程示范研究中心”和“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两大品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研究,以研究项目带动课程建设。打造课程思政协同教学团队,发挥体育特色优势,推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奥运冠军与学科*家、业界精英与课堂*师等协同教学团队建设,如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国排球运动学院、中国冰上运动学院等项目学院优势互补,建立协同教学团队,促进思政元素融入运动项目教学。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引导教师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在已有的教学类评比中设置课程思政评价指标并提高占比;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定期举办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集体备课会,提高教师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
(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海文考研收集整理,侵权必删!)